北美三十年(4)
送交者: 晓赜[布衣] 于 2018-01-11 18:27 已读 2621 次 | |  |
北美三十年(4)
忙碌的生活已让我对莎拉的种种怪像已没有兴趣。我负责的工作是和中国的生产厂家协调沟通,监督催办合同的进度和执行情况并在收到货物后清点,交付技术人员验收。让中国的产品走出国门,尤其用于高科技的产品。这是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很难以想象的事情,是哈里马可波罗探险的延续。
哈里的向往并不是仅仅亲自走过马可波罗路,他还向往着把这件古老的探险之路继续在东方延伸出来,这是一条把目的地的中国延伸到美洲以致世界。但对于一生从事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贸易的哈里来说,和中国的合作非常有限,而这并没有使他在此退缩,他开始在华对中国的通讯产品展开了细致地考察,在此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五十年代苏联在援华的项目中的微波通讯领域存在着坚实的基础和开发潜力;但工艺的简陋,设备的陈旧,尤其是开发经营的理念也很落后。生产工艺的提高可以从严格的技术指导中提高,设备的陈旧可以通过一些进口的测试设备来升级;最不容易的是如何改变生产研发的技术人员的视野和责任意识,如何激励起技术工人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已不是那么突出,但对于文革过后没有几年,各个行业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下,每前进一步都显得异常的艰难。在无数次地访华过程中,哈里的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南京,广东,四川,安徽,陕西以致于甘肃。每到一处他都能感受到这个国家对现代化的追求,科技界对和西方世界技术接轨的渴望,而这一切都在改革开放政策支持下形成了人民对现代文明和技术的强烈向往。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哈里看到了这个民族即将兴旺,他决心把这项事业进行下去,凭借自身的一切力量开创着他马可波罗探险的又一个新的篇章。
一九八七年夏天,我从英国回到了北京准备和在北京的女友结婚。此时的我太渴望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于是便找到好友约翰,希望能在他所任职的美国公司驻京办事处谋到一份工作。不巧,约翰虽在北京但已调到香港办事处。我暗自失望。
“晚上如果没事就一起吃饭,我有个朋友从美国过来,跟他聊聊,你会觉得很有意思”约翰说。
晚饭在长城饭店。我们到达时哈里已经坐在餐桌前开始看菜单了,看到约翰走过来他站起身来好像说了一句笑话,两人哈哈大笑随即落座,当跟在后面的我走近餐桌时,约翰对哈里说“这是迈克斯”。哈里略微欠了一下身子和我握了一下手就再次和约翰竟自聊天说笑,好像我根本就不存在。
晚餐用完了,他们在喝啤酒。我不胜酒力,要了一杯可乐应付着,心里渴望着饭局早点结束。“哈里需要一个人在国内帮他做些事情”。约翰用流利的中文说着把头转向我。我一愣,再看哈里,只见他面无表情地看着我。“我能做什么呢?”我问,但心里又吃惊又激动。“跑腿,主要是跑腿”约翰继续说到。“他只能给你两千块人民币,行吗?”“行,当然行”我喜出望外。
“第一件事情就是你需要找一间临时的办公室,价格不要太贵”约翰继续说。“好吧,我先了解一下,过几天告诉他”“明天行吗?过两天他就走了。” “没问题”。我说着,但心里却是没底。来自留园官方客户端 评分完成:已经给 晓赜 加上 50 银元!
|